党课讲稿:提高“政治三力” 锤炼坚强党性
笔杆子素材库
2025-09-06
同志们:
在学贯彻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这次主题教育,要在推动学贯彻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提高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在员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能力是第一位的。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员干部其他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的表现。因此,不断提高“三力”,对于员干部学领会和贯彻落实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主动,提高判断力
判断力即善于从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炼就慧眼,保持清醒,把握主动的能力。判断力居“三力”之首,构成了能力谱系建设的基础,是提高领悟力和执行力的前提。要求对现象和行为看得清、打得准、站得稳,其价值指向是促进员干部把握主动,只有通过准确判断,才能明确方向,坚定立场,把握主动。
(一)要增强员干部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的能力。科学把握形势变化和做出科学判断是我们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前提。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由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并且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把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的以来,中国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强烈,需求的范围、层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的转变有效推动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创新。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形势变化,才能认清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要提高员干部精准识别现象本质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中国一贯倡导的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我们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比如,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中华民族能不能抵挡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将敌人赶出国门,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亡国论”和“速胜论”颇为流行。毛主席在延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撰写出《论持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指出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并描绘出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胜利,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也充分证明了这一重大判断的准确性。员干部需要做到脑子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发现一些潜在性、隐蔽性的问题,做到明察秋毫,见微知著。
(三)要提高员干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能否明辨行为是非决定能否坚定立场,尤其是在重大的、复杂的历史关头能力强不强,体现在能不能坚定执行的路线。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低谷。当时,国内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存有困惑,也有一些人对改革开放产生疑问,在此重要关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员干部要时刻绷紧这根弦,善于从上看问题,有效识别“忽视、淡化、不讲”的错误言行,要增强警觉性和辨别力,明辨行为是非,要求我们善于使用标尺去衡量身边事物及现象的是非对错,始终保持中国人的本色。
(四)要提高员干部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我们要立足世情、国情、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二、维护大局,提高领悟力
领悟力即从上领会、理解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全面把握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结合工作探索规律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领悟力要求我们对精神悟得透、吃得准。提高领悟力是提高判断力和提高执行力重要的中间转化环节。
(一)要学领悟的创新理论。理论上清醒了才能做到上的清醒,对精神一定要做到学深悟透。在社会快速变化的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复杂严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艰巨繁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轻轻松松就能实现。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透彻,增强战略、历史、辩证、创新、法治和底线思维的能力。
(二)要坚持用精神推动工作。领会精神不是机械地认知和死板地执行,要吃透上情、了解民情,既善于从精神中获得推进工作的动力,也善于将和国家事业发展规划同本地区和部门工作进行融合,做到既为一域争光,也为全局添彩。将的创新理论、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作为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行动指南,使单位的工作思路规划和举措符合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而且要把的顶层设计和本单位探索创新结合起来,自觉克服自由主义和本位主义。
(三)要始终同保持高度一致。重点是员干部一定要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向看齐,向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提高领悟的价值指向是要求员干部善于维护大局,领悟力尤其是员干部的悟性,是精神和“最后一公里”工作落实有效贯通的关键环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抓落实的重心要放在基层一线。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寻找,把尊重改革的基层创造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硬要求,汇聚民意民心民智。抓落实也要体现在各级员干部的责任方面。
三、提升效果,提高执行力
执行力即同精神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落实决策部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责任担当的能力。
(一)同精神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员干部要坚决维护权威、保证全令行禁止,坚持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尤其是意识,要向看齐,要对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有高度的服从,要做到提倡的就一定要落实,决不能打折扣,也不能搞变通,更不能做选择。我们要做到一切有利于坚持的领导,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毫不动摇地去做,凡是不利于坚持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决不做。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干部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认知,把自己的立场、方向、原则和道路同以同志为核心的保持高度的统一。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从本职岗位做起,从苦干实干做起,发挥好“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坚持问题导向,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面对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从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本质,要对问题的性质或类型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有哪些是制度上的缺陷引起的问题,有哪些是由于工作职责没有履行或没有执行好而引起的问题,又有哪些是条件不具备,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等等。员干部要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要从事物刚露出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要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功夫,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掌握工作中的主动权。
(三)知责担责履责,直面解决矛盾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好干部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实、敢于担当、清正洁,其中,敢于担当就是要学领会、贯彻落实好的决策部署。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背后是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全国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先后涌现出以李保国、黄诗燕等为代表的扶贫英雄,用脱贫实绩回报了群众的期盼,充分彰显了广大员干部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强大执行力。
(四)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建立有效落实机制。狠抓落实是执行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内容。各个层面都要狠抓落实,不光是基层落实,国家机关也要落实,要打通“最先一公里”,国家机关在贯彻落实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中要走在前面,做出表率。中间环节要消除“中梗阻”,明确责任主体,主动作为,上下协同,形成合力,化解部门分歧,消除条块梗阻。各级员干部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我们还要建立各种有效的落实机制。比如,完善贯彻落实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的任务分工,建立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机制,通过责任清单、巡视巡察、考察考核、述责述职、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和决策部署。我们要把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本单位具体的工作目标,从的决策部署中找到本单位的分目标、具体任务和自己努力的方向,转化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四、明晰“三力”的相互逻辑
“三力”综合反映一个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从知和行的关系来看,判断力和领悟力属于知的范畴,执行力属于行的范畴。
(一)提高“三力”是相互依赖的整体。三者统一于讲的整体之中。首先,提高判断力主要回答是否属于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明确问题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是讲的前提;提高领悟力主要是聚焦员干部的悟性,回答的是怎么把握要求的问题,是上承判断力,下启执行力的中间环节,在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执行力主要是解决员干部的具体行为问题,回答的是怎么落实相关的要求,是检验讲实效性的试金石,发挥着根本作用。同时,三者之间相互贯通、互为条件。可见,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三者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二)提高“三力”是各有侧重的系统。“三力”之间相互依赖也各有侧重。从学理上看,所谓判断,即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些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力指的是一个人把握大势、分析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判断力强调的是“怎么看”,侧重回答“看得清”的问题。所谓领悟就是领会、理解、感悟的意思,领悟力指的是一个人善于学、深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领悟力强调的是“怎么想”,侧重回答“悟得透”的问题。所谓执行就是实行法律、政策、决策、计划、制度等规定的事项,执行力包括组织的执行力和个人的执行力。的文件中多次提及组织的执行力,比如《法治建设实施纲要(20xx—202x年)》提出要提高行政决策的执行力。作为员干部个人的执行力,指的是一个人贯彻确定的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执行力强调的是“怎么做”,侧重回答“做得好”的问题。
(三)提高“三力”是动态推进的过程。讲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的行动过程,主要是由三种内在作用过程决定的,即判断、领悟、执行的逻辑过程。行为过程的第一环是进行判断,得出是什么的基本结论。行为过程的第二环是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大局全局,通过领悟形成完成某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形成推动某项任务的政策、制度,保障工作任务的有效推进。行为过程的第三环是按照相关路线图和计划书狠抓落实,推动执行,执行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又自动转入下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判断、领悟、执行三者之间相互承接,无缝衔接,构成了一个闭环的动态系统。提高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具有深刻内涵,是知、信、行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为员干部提高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志们,的报告中指出,加强的建设,严明纪律和规矩,落实各级(组)主体责任,提高各级组织和员干部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强调“三力”,为员干部提高站位、提升素养、增强才干提供了根本遵循。员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必须要旗帜鲜明讲,带头强化引领,不断提高“三力”,锤炼坚强性,确保在前进路上不迷茫、在上传下达上不糊涂、在政策落实上不空谈。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